
北汽新能源超跑 超跑怎么样-北汽新能源超跑 超跑怎么样啊

据说北汽新能源又推出了新车,是LITE-R300吗?
5月20日北汽推出了LITE-R300,此次共计推出三款车型。扣除补贴后,新车的售价将在11.08万元至12.68万元之间。新车的售价将比老款高出2000元。根据时间节点来看,你说的应该就是这个系列的车了。
买辆二手电动汽车,到底划算吗?
要说这几年,电动车们都在致力于解决续航和充电这两个世纪大难题,续航一个个是越跑越远,充电又是自建超充又是换电服务的,看起来我们电动车车主是“衣食无忧”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几年后你们想买车的时候,电动车那个诡异的贬值率和不成体系的评估的问题呢?
■ 未来的电动车是“定时***”?
我们都知道,电动车是这几年来的新鲜产物,2018年还被称为新势力的元年,也就是说,大部分电动车车主还没到换车的时候,但从一些准备换车的车主的经历来看,电动车的保值很尴尬。
举个例子,燃油小型车的王牌选手POLO和飞度,三年保值率大概是:第一年都稳定在65%以上,三年内都不会低于50%;然而新能源车,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比如2017款的北汽EX260乐活版,当时售价12.69万,在车子没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找两个主流二手车评估网站看看:
嗯……我不卖了行了不?
■ 厂家的“残值回购”了解一下?
汽车厂商也知道大家担心这个问题,所以有些厂商推出了一个“残值回购”政策,这类似于你的二手车直接买给厂商,这方面宣传的比较多的是云度,推出的是“回购π***”:三年内半价回购。
这看起来似乎不错,但仔细想想,要是你参与了这个回购,相当于半价租了这辆车用了三年嘛,再仔细想想,如果电池成本占到整车的30%-40%来看,这相当于电池半报废之后被回收,车子你正常用三年电池不可能衰减到这个程度的,那我还把它卖给厂商它干嘛呢?
至于车子被回收后干嘛去了,一般都是投入自家的租赁/出租车市场、修整再利用什么的,不是本文的重点,就不多说了。
不过云度的政策虽然有点小毛病,但这种为消费者解决后顾之忧的态度还是值得点赞的啊。
再看看北汽新能源旗下的LITE,他们推出的政策类似于“换购代金券”:
这个公告是2018年情人节发布的,到目前为止,ARCFOX旗下的产品只有一辆跑车,而且现在LITE似乎是归属于北汽新能源了,大家如果真的想用LITE置换ARCFOX旗下的产品,还是建议咨询品牌方或者4S店。
再来看看合资品牌的轩逸·纯电,这辆车以轩逸的壳+聆风的底+极高的度电行驶里程闻名电动车界,轩逸·纯电的回购政策如下:整车3年内拥有55%的保值回购,注意这个回购还跟地方政策有关。
除了回购金额不同,看起来好像跟云度的政策没什么区别。
新势力新特也有回购政策,但注意哦,他这个是“保值换购”,也就是跟LITE一样,是“换购代金券”。
但是在新特汽车的***上,保值换购的项目还是“敬请期待”状态,可能新特也没想好这个政策的细则吧。
还有一个欧拉R1,但是只是一个限时活动,仅限预售当天前777名下单的车主:
还有一家操作比较奇特的,零跑汽车,零跑S01以“10万块的小跑车”引诱了不少年轻人,他们的回购政策只针对100位媒体老师们:
各位邦友如果想享受这个政策,不如给电动邦投个简历?我顺便阴谋论一下,如果100位媒体老师们有一半都给这辆车出了长测视频或者图文,零跑这不是赚了吗……
■ 邦点评
总结一下上面几个案例,基本都是“3年5折”这样的套路,3年5折是个既不划算又划算的政策,因为3年并不是常见的换车时间点,如果你接受这个政策的话,基本相当于半价租车用3年;但如果错过厂商的5折回购,目前的二手车平台也无法提供更保值划算的方案,使得消费者十分纠结。
但情况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目前很多厂商都在***回购政策,提高电池质保年限,加强电动车质量;二手车平台们也在加紧规范新能源车评估体系(至少邦老师致电一家主流二手车平台时,对方表示已经有专业的评估人员和体系)相信在未来一定会有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算算电动汽车,也就是新能源汽车也算火了几年了!特别是北京首都这样的超级城市,政策偏向新能源的策略,造成了新能源汽车火的一塌糊涂。而且新能源汽车摇号的中签率要比燃油车比例稍微高那么一点点,请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
纯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只是在动力上面有差别,车身骨架基本和燃油车一致。尤其是我们现在自主品牌的纯电动[_a***_],根本就是从以前的燃油车更改过来的。如帝豪EV.北汽新能源EV200和比亚迪e5等车型,除了它们还有很多,例子不胜举。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这段时间,最让新能源车主脑袋都疼的就是二手车保值率了,用过俩年后,基本上打了五折,看上新车也不敢换(土豪除外),心里的疼痛好比割肉,完事还得撒盐那种!
原车主肉疼,但是购买二手电动汽车的车主就能偷着笑了,如果你够机灵且会砍价,四折也是能后面买到的!当然,值不值的购买,最主要还是看买来后的用途,和个人的心思了,下面是某二手车网发布的一些电动汽车车源,仅供您参考
出新车像下饺子!为什么吉利推出新车型那么快?
其实平台只是一个有基础加工流水线,平台新旧在于不是出什么车型,在于流水线设备和工艺的更新,一个平台或者叫流水线,可以同时生产出来很多车型包括轿车和SUV,以前就有过一个平台同时生产合资车和国产车的,只是钣金件和内饰配件不同,吉利的平台最早是丰田的,现在是沃尔沃的,它会说我用的沃尔沃的旧平台或者新平台嘛,用旧的吉利不好了,用新的沃尔沃不好了
吉利汽车作为自主品牌的代表厂家,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也许只有吉利汽车的掌门人李书福先生心里最清楚,从一家没有准生证的小厂一路走到了今天,可谓相当不容易,如今吉利汽车越做越大,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不但收购了沃尔沃的乘用车业务,最近还成为了奔驰汽车的大股东,这个民营的造车企业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
早期的吉利汽车走的是模仿路线,从摩托车,电冰箱,保温建材起家,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后来孤注一掷进入汽车行业,才有了今天这么大的成就。如果要说吉利车型的发展史,可以简单归纳为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新三样:金刚,远景和帝豪!以及目前刚上市的领克品牌。
车型的更新速度一是看企业的研发能力二是市场的迫切度,如果一个车企有足够的研发实力,基本都会储备两代以上的更新换代车型,这也是多数汽车大厂普遍的做法。还有一点就是市场的竞争情况,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产销大国了,几乎各大汽车品牌都在我国国产和进口销售,自主品牌又纷纷崛起,如果不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看看这几年更新换代较慢的铃木汽车,就知道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了,就算是合资品牌不努力投放新品也一样没前途。
所以说,吉利汽车作为民营车企能够做的这么大这么好不是没有原因的,由于没有先天优势,只能靠后期自己的奋发图强来实现梦想了,在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只有重视研发的车企才会有未来。
平台不变,动总不变(或者说没有脱胎换骨的改进)只在原有车型技术上进行简单的外观,内饰修改当然迅速。你以为谁都跟奇瑞似的,傻里傻气的给瑞虎3换个内饰还要由里到外的做130多项升级.......
吉利目前有3大平台,分别是KC、FE、CMA,据说还有一个MPV车型的平台,纯电平台也有PMA平台,其中KC平台是B级车平台,对应车型是博瑞。FE平台是A级别平台,对应车型是帝豪GS和帝豪GL。CMA平台吉利和沃尔沃共用,目前对应车型是领克01,而且有消息说博越的CROSS版车型也是CMA平台,至于CMA平台在这3个品牌里的差异和定位目前不知道,如果有关注吉利在话,可以看出吉利在2014年之前基本就是靠一个帝豪EC7在撑着,在2014年新帝豪上市后正式把旗下三大品牌回归为一个品牌,在开展品牌整合的同时,吉利也正式推出全新的平台模块化战略公布了三大整车平台,并将三大品牌车型陆续整合为五大车系。得益于吉利三大整车平台的强大延展性和模块化,未来每个平台所生产的产品都将拥有两厢、三厢、Cross和SUV等多种类型,由于平台都是模块化而且外观内饰家族化,所以在这3个平台下吉利开发车型的速度会比以前缩短非常多,对于之前不关注吉利的人会觉得吉利好像突然新车一个接一个,像下饺子一样,其实不然,关注过博瑞的人都知道,博瑞不算概念车发布时间,单算从网上有博瑞谍照开始到正式上市前后经过了至少2年的时间,这其中可以看出吉利是厚积薄发,而不是所有3.0新车系是把老车型拉拉皮的,除了帝豪GS和GL,帝豪其它车型和远景系就是在老车型的基础优化和拉皮来的,至于优化得如何,只要是老车主去开开就知道,以上信息如有不对,可在评论里指出
关注
纵观吉利集团旗下的车型,车型之多实在令人咋舌。目前吉利集团有主品牌吉利,旗下车型如下:
星字头,星越L,星瑞,星越
博字辈,博越,博瑞,博瑞新能源
帝字头,帝豪,帝豪GL,帝豪S,帝豪GS
缤字辈,缤越,缤瑞
此外还有远景X3,X6,吉利嘉际,远景,豪越,吉利ICON,以及一大票新能源车型。
吉利还有高端品牌领克,目前有领克01.02.03.05.06以及一票新能源车型。
可以肯定的说,吉利年销量排在国产车的榜首,跟车型多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就吉利这庞大的车型,价格从4万,覆盖到了20万,基本各大价格区间都有对应的车型。
而且吉利的车型多不像哈弗一样红标,蓝标换个名字,改个中网那么粗糙,都是实打实的新车型。不但外型大不同,内饰,配置,车身尺寸,内部空间都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吉利出新车的速度是真的快,这点在国产车里面是数第一的,谁都没有吉利车型那么多,新车出那么快。
那么,吉利新车出这么快,有哪些原因?在我看来,无非是造车流程快,还借了造车平台的功劳。
前期项目研究,给车型做定位。比如这车卖多少钱,家用还是偏运动,要卖给哪些人,还要研究市场上竞品的优势和卖点,预估整车的利润。
概念开发阶段。确定车型的价格定位以及核心卖点后,车型就开始进行外观设计画草图了,然后会用油泥做出模型交给高层拍板定型。
产品开发阶段。当车型的大小,动力,需要的配置,风格等等确定后,需要将整车的各大系统,如刹车系统,动力系统,空调系统,底盘姿系统等等零部件分散,去开发产品。当这些零部件经过设计评审后,就可以开模制造零件了。
零部件验证。当各系统的零部件先后生产出来后,先对零部件进行产品性能试验。过关后,把零部件组合制成样车。样车出来后,需要对样车进行全方面的测试。包括整车碰撞,进排气试验,NVH试验,零部件寿命试验,异响试验,异味试验等等。
试生产。试生产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正式生产前跑一遍流程,找出生产中不足之处以便改进。试生产后,就可以上产线正式生产,一辆新车就算成了。
正常来说,一款新车从立项到第一台车下产线,需要39个月。如果是改款车,大概需要24个月。
那么,吉利新车发布如此之快,咋做到的?
第一:吉利作为民营企业,管理较为灵活,不会出现国企各部门扯皮的情况,影响产品出产速度。而且民营车企以利润为导向,对市场很敏感,不像国企,磨磨蹭蹭,出个新车搞几年。等车出来,就已经落后半个身位了。
这点看看奇瑞,长安,一汽,上汽等国企,旗下车型不多,且慢吞吞的。再看看民营的哈弗,比亚迪,吉利,哪个不是车型多多,尽可能多出车型,抓住每一个细分市场获取利润。
总之,民营车企以赚钱为主要任务,产品搞的多多的才能多赚钱,吉利卖的最好,自然有动力执行这个策略。
第二:换壳策略,可以加快新车出产速度。
这点简单来说就是套娃,但是跟大众那种粗暴的套娃比起来,吉利的套娃就高明许多,外型,内饰,车内空间改动幅度都大一些,不像大众就是简单的拉长拍扁价格字母了事。
现在吉利看着车型多,但是内里的三大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里头的各个系统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是同一家。这样一来,不但可以通过加大零部件的***购量减低成本,还可以省掉一部分验证零部件可靠性的开发时间,新车开发进度大大提高。
第三:有造车架构加持
吉利在2012年就提出了CMA的造车平台架构,到了16年,这个被吉利称为“CMA超级母体”的造车平台,开始逐步应用到吉利集团旗下的车型上面 。
吉利的CMA造车平台架构,目前有对应沃尔沃的CMA-VOLVO平台,对应领克的CMA-L平台,对应吉利星越的CMA-G平台。
CMA架构主要的作用是将复杂的造车流程模块化,通用化,可以提高出新车的速度,还可以降低成本。在CMA平台下,很多零部件都是通用的,换壳更加方面,还可以保证一定的质量水平。
最后,吉利出新车的速度那么快,总结起来就是吉利作为民营车企,以利润为目标,有足够的动力提前立项开发新车,以便获取更多利润。因为早有立项,自然出新车的速度快。
而且加上模块化造车以及套娃造车的加持,发新车的速度自然快多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ouxinoffice.com/post/1126.html发布于 2024-06-07